眾所周知,檳榔原產地在馬來西亞,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亞熱帶地區,因為這些區域陽光充足、雨水充沛,適宜檳榔生長。目前在我國海南也大量種植,已成為海南原居民的重要經濟作物來源。

稀奇的是國內檳榔產于海南,卻在湖南生根發芽形成大規模的加工生產,這就打開了我們湖湘檳榔文化的開端。
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,檳榔由一顆自然界單純的果實成為四大南藥之首,不僅在禮儀文化中有體現,在文學與藝術中也充當了重要角色。在湖南湘潭縣坐落了一家以“檳榔文化”為主體的博物館--“湖湘檳榔文化博物館”,館內展示了檳榔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、檳榔傳統工藝制作器具等。
湖南人喜歡檳榔由來已久,記得很小的時候大部分檳榔是桂油味的,而且是在小賣部現挑現切,去掉檳榔芯、加點桂子油、刷點鹵水、撒點芝麻即可嚼食。檳榔不僅有消食的作用,也可充當飯后小零嘴,是一種休閑食品。還能上的了臺面,站得住腳,每逢喜事必有它。逢年過節、親朋走訪、結交好友,必少不了它的身影,不僅可以緩解尷尬還能成功逆襲!
對于湖湘子弟來說,吃檳榔不僅僅是圖那個檳榔本身在口中的“味”,而是一種象征了湖南人“吃得苦、耐得煩、霸得蠻”的湖湘精神,現如今已然成為湖南人的一種文化符號。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