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長沙 新味道”第二屆“書堂山當代文人書法周”系列活動——“當代著名作家望城行”座談會16日下午舉行,中國作家協會全委、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白描和中國作家協會全委、《中國作家》雜志原常務副主編、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、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楊匡滿等十幾位文學名家從經濟發展、生態環境、歷史人文等方面暢所欲言“望城印象”,紛紛為幸福望城的蝶變點贊。
望城發展速度讓人驚嘆
“望城速度”“望城經濟”成為各位名家多次提起的高頻詞匯,望城近年的經濟發展速度讓大家驚嘆。座談會上,望城區委書記劉擁兵用“奮斗的苦味、創新的香味、生態的鮮味、奉獻的甜味”形象生動地向大家描述了當代望城上下齊心協力、奮勇爭先,用創新開放、生態環保的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的畫面。
“每次來都看不夠,每次來都很吃驚,望城速度創造了望城奇跡。”白描說自己不是第一次來到望城,望城的開放創新發展讓他眼前一亮,“2015年來的時候,新華聯銅官窯還是黃土一片,如今百億工程巍峨矗立在江邊,登高望遠,真是‘良辰美景楚江天’!”
他還表示疫情暴發后,因為湖南湖北距離非常近,還一度非常擔心,“電話與望城的朋友聯系,這里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兩手抓,山河無恙、歲月靜好。”
“望城這幾年的經濟社會的發展,令人震撼。特別是今年遭遇疫情后,望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依然名列前茅,正在朝著生態地區、文化新區、產業強區和旅游富區發展,令人由衷地高興。”福建省文聯機關黨委書記、散文作家黃河清表示,今后還會找時間多到望城來,感受望城的變化和發展。
“湘江北去,望城崛起。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、國立書畫院副院長張瑞田揮毫潑墨,寫下了這幾個字表達自己的感受。“每一次到望城來都看到了變化,有城市基礎設施、望城人的精神面貌等。特別是今年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疫情后,望城的經濟社會恢復得最快,讓我們感受特別深,商店飯館人頭攢動,消費非常紅火。從望城我們看到了中國社會活力的復蘇,我們在這個節點上到望城來舉辦書法周,是一個象征。”
“美麗屋場虢大灣的建設非常開眼界,這里家家戶戶都做好了‘三池一地’,各種污水經過過濾后,再流入濕地公園,完成了污水的凈化。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劉家科既對望城發展氣魄宏大印象深刻,也被望城處處展現的精美細節所打動。他即興作詩:“望城氣魄聞一驚,細節處處說成功。如無落實貫四季,豈有全年好收成。”
望城歷史人文令人難忘
作為楷圣的故里、雷鋒的家鄉、紅色勝地,望城獨具特色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引得名家們文思泉涌、激情澎湃。
“雷鋒精神在,望城盡好人。作為雷鋒精神發源地,望城涌現了全國十大道德模范等很多好人,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典型。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山西省文聯副主席郭新民表示,這一次來訪讓他重新學習雷鋒、深刻認識雷鋒,并計劃寫一篇關于雷鋒的文章。
郭新民參觀了雷鋒路社區和湖南雷鋒紀念館,還見到了一位雷鋒當年的同事。作為山西人,他敏銳地發現望城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張興玉是他老鄉,“那些留下來的老照片可以看出,縣委書記與小通訊員雷鋒感情非常深厚,我覺得我跟雷鋒有緣分,望城跟山西有緣分。”
“這里不僅僅是好人之城,還是紅色之城。”黃河清表示,“望城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,多達12處,把紅色的資源保護好,把傳統發揮好,把紅色基地傳承好,也是望城一直在努力的方向。我還要進一步感受望城的紅色魅力,寫好紅色文章。”
“這幾天邊走邊看,感受到望城滿滿的文化自信。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北京海淀作協副主席川妮認為,望城的文化自信不僅屬于望城,也不只屬于長沙、屬于湖南,更是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,“因為有雷鋒,望城更多一種自信,那就是道德自信。牢記初心,不忘使命,我們此行的初心就是感受感悟書堂山文化自信和它的文化底蘊。我們的使命就是通過我們的文章,把望城的文化自信、道德自信變成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。”
白描則表示,作為唯一舉辦中國文人書法周的城市,希望望城能把書法周打造成一個品牌、一張名片,把望城變成一個中國文人書法、中國文人書畫的一個研究基地、創作基地、展示基地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